存20年花费2万多元,一份来自新生儿胎盘的“生命保险”,真有这么高的价值吗?
胎盘,被誉为胎儿的“生命营养站”,在现代医疗体系中通常作为医疗废弃物,依规焚烧处理。然而,一个新兴选择正摆在越来越多孕产家庭面前:支付高昂费用,将胎盘中的干细胞储存起来,以期换取未来的健康保障。
究竟是否有必要存储胎盘干细胞?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南都健闻就此推出胎盘干细胞存储的相关调查系列报道,从产业、科研、临床及监管等多方面展开探讨。
“感谢生娃前,婆婆帮我做的决定,把宝宝的胎盘干细胞存了下来。”在小红书上,一位博主表示,生孩子后顺便回输胎盘干细胞做美容。此类内容在社交平台上并不少见,逐渐形成一种“消费新风向”。
然而,对于这一说法,医学界对此持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位三甲医院医美学科带头人明确表示,这类回输行为不可取。科研界对胎盘干细胞的潜力虽抱有期待,却也对实际应用保持谨慎。
回输胎盘干细胞美容抗衰 医生:不可取
“第三次来回输干细胞了,感觉睡眠质量和身体机能都提高了不少。感谢生娃前,婆婆帮我做的决定,把宝宝的胎盘干细胞存了下来。”在小红书上,一位博主提及自身经历。
展开剩余73%类似的分享在社交平台上并不少见,还有博主表示,胎盘蜕膜干细胞是“妈妈的专属礼物”。“未来或可用于改善妇科疾病、抗衰老等。”
胎盘干细胞,逐渐成为部分新手妈妈圈里一股隐秘的消费风潮。
不过,医学界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位三甲医院医美学科带头人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这种行为不可取。“回输干细胞用于美容抗衰的理论虽有可能,也确实有机构在操作,但目前仍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法律许可,存在一定风险。”
同时,对于胎盘造血干细胞,医学界对其的实际应用也同样谨慎。来自广州的一名三甲医院产科医生表示,“听说过胎盘造血干细胞,据我了解,目前这种干细胞的使用都在研究阶段,距离用到病人身上还有很远距离。”
胎盘干细胞科研价值受到学界认可
胎盘作为人体天然的 “干细胞宝库”,可提取造血干细胞、亚全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及母亲来源干细胞,其潜在的千亿市场价值,吸引了不少企业的入局并“抢跑”。
据南都此前报道《“白大褂”向孕妇推销胎盘存储业务:“未来应用”承诺被夸大》,记者从多家公司获悉,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存储18年的费用为2.58万元,脐带干细胞存储18年费用为2.18万元。胎盘造血干细胞的储存18年的总费用为2万至3万元。
尽管临床应用尚未成熟,胎盘干细胞的科研价值仍被学界认可。资深生物学家黄文林表示,储存胎盘干细胞“具有其必要性”。“无论是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还是胎盘上皮干细胞,均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可用于多种组织修复,对慢性退行性疾病改善和衰老延缓等方面具备潜在益处。目前,胎盘、脐带血等生物样本的长期储存技术已相当成熟。”他强调,尤其是当本人或亲属罹患某些难以治愈的疾病需进行干细胞移植时,这些自体来源的细胞可能成为关键救治资源。
黄文林进一步解释,相较于公共库极低的配型成功率,自体储存的干细胞具有无需配型、活性高、可快速使用的优势。
黄文林还提到,公众的广泛参与也为中国人口遗传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支撑。未来若国家在这一领域推进立法与规范,这些资源与数据可整合成为国家重要的生物战略资源。
研究瓶颈待突破 专家直言干细胞商业化“为时过早”
从胎盘娩出到干细胞制剂获得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仍存在挑战。黄文林强调,“包括生产规范、鉴定标准和合格性评估等多方面。目前该领域仍存在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监管缺位、立法尚未完善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规范。”
也有生物医药研究者补充,“干细胞要应用到人体上还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包括干细胞制备的规范技术流程、工艺路线、鉴别标准、中控、质量标准等;存储技术本身也还存在风险,如何控制交叉污染、如何确保细胞的稳定性等。”
上述人士认为,目前关于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分化机制研究以及调控等方面均还不充分,无法支持其向产业或商业转化。
产业“狂奔”的背后,乱象也逐渐浮出水面。一场昂贵的“生物保险”最终指向了样本丢失和法律诉讼。消费者的权益究竟由谁来保障?目前对于这一新兴领域的监管情况如何?敬请关注本系列第三篇调查《谁拿走了我的胎盘?商业胎盘库狂奔背后的监管空白与安全隐忧》。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伍月明 李文
发布于:广东省股票配资知识联系方式,炒股配资最新,股票配资门户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